11月16日,騰訊控股(HK.00700)發布2022年Q3財報,騰訊實現營業收入1400.93億元,非國際會計準則凈利潤(Non-IFRS)322.54億元,同比恢復增長,多個主營業務板塊收入亦呈現環比企穩跡象。
今年以來,騰訊開啟了一系列“降本增效”舉措,聚焦重點戰略業務,實施了成本控制措施,調整了部分非核心業務,優化成本結構,盈利能力企穩改善跡象明顯。
今年二三季度,騰訊各項主營業務板塊成本逐季度下降,在費用方面,營銷側的“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連續三個季度同比下降,Q3降幅再次達到32%下降至71億元。
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即使是在業績承壓期,騰訊研發投入依然保持較高速增長,Q3同比增長9.8%,達到150.82億元,占營業收入約11%。今年前三個季度其研發累計投入已經達到454.75億元。在夯實自研、自主技術能力的同時,圍繞數實融合應用創新,其前沿技術成果正在加速落地。
重點投入“自主創新+前沿科技”
就在不久前,騰訊對外宣布,正在深圳前?偛拷ㄔ煲蛔_放的永久科技館,將聯合頂尖科研機構,運用人工智能和全真互聯技術,打造一棵數實融合的人類百年“科技樹”,這棵“樹”將以基礎學科為根脈,以學科的發展演變為枝干,將系統性呈現百年科學的發展脈絡及突破性成果。
這一動作也進一步凸顯了騰訊從互聯網公司到“科技公司”轉型的決心。
數字技術涉及范圍廣,囊括芯片、操作系統、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音視頻等諸多前沿科技,而這些也是服務數實融合的底層技術。
最近幾年,騰訊每個季度研發支出都保持增長態勢。去年三季度至今,騰訊凈利潤持續承壓同比下降,但單季度研發投入逐漸增長目前已達到超150億元的水平。截止2022年三季度,騰訊2019年以來累計研發投入已經超過1667億元。
這些持續投入夯實了騰訊的自研能力,并實現自主可控,目前騰訊的自研產品矩陣已經覆蓋芯片、操作系統、服務器、數據庫、音視頻、安全等領域。
根據騰訊云公開信息,在算力方面,騰訊云數據中心均采用其自主研發的數據中心技術,騰訊云第六代100G云服務器,也采用全面自研技術架構,可單端口接入高達100G的超大網絡帶寬,為大流量、高IO場景帶來超高處理性能,騰訊云遨馳分布式云操作系統是行業內首家全域治理的分布式云操作系統,這些自研能力可以支持騰訊云為各行業提供高度標準化“無限算力”。
在數字技術中,國產化自主可控意義重大。例如金融信創領域,目前騰訊的企業級分布式數據庫TDSQL已服務近半國內TOP20銀行,TOP10銀行中服務比例高達60%。
騰訊還將研發支出大筆投入了一系列前沿實驗室中,建立了AI、醫療、5G、量子、安全等領域布局創新矩陣。這些前沿投入在打造中長期發展科技引擎的同時,也以企業投入形式,加入到國家科技創新和科技人才培養中。
一些前沿科研成果不僅已經應用在數實融合業務中,更廣泛的被創新到解決社會痛點問題中。例如,騰訊醫療健康與騰訊天衍實驗室經過大量實驗,研究開放AI電子陰道鏡輔診系統,有效提升宮頸癌篩查準確率,幫助基層醫生跨越技術鴻溝;騰訊會議天籟實驗室自研助聽器核心算法解決方案,將復雜場景下的語音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85%,助力更低價的高質量國產助聽器幫助到聽障人群。
創新應用瞄準數實融合主戰場
一個月前,騰訊首次對外全面闡釋“全真互聯”,即通過多種終端和形式,實現對真實世界全面感知、連接、交互的一系列技術集合與數實融合創新模式。
全真互聯正是以音視頻、數字孿生、3D引擎、實時渲染、邊緣計算、安全、區塊鏈等領域技術為儲備,實時音視頻、遠程交互、數字孿生是其核心技術。騰訊公開表示,“已經做好了技術儲備并建立了核心優勢,而數實融合將成為全真互聯的主戰場。”
全真互聯的終極目標是要服務真實的場景,解決物理世界實際的問題,不僅可以應用在金融、工業、文旅、地產、教育、能源、農業等各種場景,還貫穿溝通協同、研發生產、運營管理、營銷服務的各個產業鏈條。
在鄂爾多斯的露天礦山,騰訊云結合5G和音視頻傳輸技術等自研的遠程控制系統,已經成為三一智礦無人駕駛體系的“標配”,在危險作業中實現無人化。據三一團隊測算,隨著技術不斷迭代,無人運營效率能很快與人工持平,五年之內則可超越人工20%,成本也能比傳統運營降低30%。
在智能化港口場景里,類似的5G遠程實時操控的無人卡車編隊,也已經實現了安全員下車的常態化無人運行。位于上海的寶鋼580熱軋廠則正逐步將工業數字孿生從一個設備推廣至一條產線,打造覆蓋至工業設計、制造、管理、運用全過程的“全真互聯數字工廠”,未來將實現遠程檢修、無人工廠、遠程調度高危作業。
以云計算為基,以全真互聯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正在深度融入實體產業。根據騰訊數字生態大會最新公開信息,目前騰訊已經打造了超過400個自研產品及解決方案,從底層操作系統,到前端的騰訊會議、騰訊電子簽等SaaS應用,以及智慧農業、智慧工業等各行業實體經濟解決方案,全面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降本增效提質。
(圖片來源:騰訊數字生態大會)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